红足1世足球网址大全(China)最新App Store

学校主页   |   联系我们   |   English

纪念活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校友工作» 纪念活动» 忠魂永系黄土地

忠魂永系黄土地

——缅怀全国著名畜牧学家、中国奶山羊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专家刘荫武教授

作者:张绍华        发布日期:2024-05-13     浏览次数:

     

9fe1c8ee261ed23b966b357d6abb2782.jpg

刘荫武教授遗像

1976年5月,我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转业到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从事教学秘书工作,从那时起,我在为畜牧兽医系专家教授服务中,与刘荫武教授结为好友。1984年,我调到宣传部工作后,多次宣传报道过他的先进事迹。1990年9月15日,刘老先生驾鹤仙游天堂极乐世界,我为他撰写了生平简介。1992年5月19日,我参加了刘荫武教授骨灰安放暨墓碑落成揭幕仪式。

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在喜迎校庆九十周年之际,陕西省劳动模范、全国著名畜牧学家、终生奉献给养羊事业的原西北农业大学刘荫武教授离开我们已经有34年了。34年来,刘教授的音容笑貌、谆谆教导,历历如昨,不时在眼前浮现、在耳边回响。他仿佛还在我们身边,从未离去。

曾记得,在1992年5月19日,千山深处,唢呐呜咽奏出阵阵哀声,巍巍青山,笼罩着一片哀痛。我校在陕西陇县唐家庄乡跃先村为这位魂系黄土地的刘荫武教授隆重举行骨灰安放暨墓碑落成揭幕仪式。跃先村群众和省、市、县及畜牧界同仁200多人坟前吊唁。

在宝鸡市千阳县还修建了刘荫武纪念馆。“矢志不悔爱国梦,扎根科研献忠魂”,走进宝鸡市千阳县中国奶山羊之父——刘荫武纪念馆印入眼帘的两句话,高度凝练评价了刘先生留日归国,成功选育闻名于世的西农莎能奶山羊高产品种群,为奶山羊科研与推广事业、解决人民蛋白质营养和提高全民生活水平辛勤耕耘、鞠躬尽瘁的一生。

生命的历程上  留下累累硕果

刘荫武教授1916年5月17日出生于河南省尉氏县的一个名门望族家庭,但他却不贪恋荣华富贵,1935年,他满怀科学救国大志,只身赴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学部留学。抗日战争爆发,日寇铁蹄践踏祖国大地时,他毅然辍学回国,以示一个赤子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对侵略者的义愤和抗议。 留洋回国后,他就学于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40年毕业后,留校历任助教、技士、讲师、畜牧试验站主任、副教授、教授等职,并出任西北农业大学奶山羊研究室主任、全国奶山羊领导小组成员。1990年9月15日,74岁的刘荫武教授走了。这位著名的奶山羊专家带着发展祖国养羊事业辉煌业绩和未竟的壮志永远离开了我们。他脚踏实地地迈过人生宝贵的74步,悄然陨落在松涛垂泪的悲秋,生命的历程上留下了累累硕果。

刘教授执教50多年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他先后从事畜牧场经营管理、家畜饲养学等课程的教学及奶山羊的选育研究。在50多年执教生涯中,他一边苦心教书育人,一边矢志祖国的奶山羊事业,在发展我国奶山羊事业上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刘教授的主持下,经过40多年的科学饲养、严格选育和定向培育而成的“西农莎能奶山羊”性能优异,遗传力强,改良效果显著,在全国奶山羊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奶山羊及其乳制品的发展。“西农莎能奶山羊”成年母羊体重提高到65公斤,一个泌乳期(300天)可产奶900公斤以上,个体产奶量最高超过2162.9公斤。“西农莎能奶山羊”因体型好、产量高、群体大而驰名中外,已向全国29个省、市、区推广6000余头。在全国建立了奶山羊基地县64个,全国奶山羊已发展到340多万头,每年产奶6.5亿多公斤。全国各地建成羊奶制品厂169个,年产乳品4万吨,不仅缓和了国内长期以来奶粉紧缺的局面,而且满足了人们对蛋白质营养的需要。“西农莎能奶山羊的选育和推广研究”,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同年,刘教授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又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授予的优秀教师证书,1990年荣获陕西省科技精英称号。

1983年和1988年,他连续当选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当选第三届陕西省人大代表;第四届陕西省政协委员,民盟陕西省委委员,并兼任农业部畜牧局、陕西、北京、天津、云南、河南、开封等省、市畜牧技术顾问。

刘教授认真总结多年来对西农莎能奶山羊选育推广经验,撰写了洋洋48万字的《应用奶山羊生产学》《西农莎能奶山羊的纯种选育》《奶山羊杂交改良参考方案》《以草为主饲养奶山羊》《关于奶山羊生产基地的选点和建设问题》以及《应是重视全民营养和全民优生的时候了—一兼论发展奶山羊问题》等论著,对于我国奶山羊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品种改良以及如何解决我国人民的蛋白质营养问题,及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在奶山羊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他不愧是我国奶山羊选育推广工作的先驱。

强烈的事业心  献给养羊事业

1930年,莎能奶山羊由晏阳初博士从美国引进中国,1937年辗转“落户”于西北农学院。当时,负责畜牧教学试验站技术工作的刘荫武承担起了莎能奶山羊的繁育、改良、推广工作。他和他的同事们二十多年含辛茹苦,终于选育成了单产1000公斤以上的西农莎能奶山羊,为国庆十周年献了一份厚礼。从此,他的事业和荣誉蛮声海内外。

29ca574ddb3a17a0ccd96cf62c3af4e6.jpg

刘荫武教授选育的“西农莎能奶山羊”

半个世纪以来,刘教授与羊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爱羊,研究羊,想的是羊,说的是羊。癌病袭来,弥留之际,不畏死神,他仍在念叨:“我身患胃癌卧床治疗,心里头全都不牵挂,就是日夜忘不了我的那群羊”。刘教授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的养羊事业。他走到哪里,就把养羊经念到哪里。为早日实现振兴我国奶山羊事业的心愿,他走到农家,深入山区,说不清他多少次走齐鲁、进中原、下云南……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专程进行奶山羊发展调查,应聘做奶山羊生产顾问,亲自抓奶山羊推广试点。所到之处,从发展奶山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说起,对当地领导谈组织经营,对科技人员讲技术措施,对群众宣传饲养管理方法科学知识。在全国奶山羊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倾注了刘教授的艰辛和汗水。

六十年代,他为了大面积推广西农莎能奶山羊,改良当地土种山羊,先后在陕西富平、三原精心选点,一边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饲养奶山羊的技术,一边跑资金,定设备,选厂址,协助地方建立起乳制品工业基地。在刘教授的奔走下,陕西关中一带农村几乎户户养羊,奶山羊发展到70多万只,羊奶加工厂62个,年产奶粉1万多吨,占全省奶粉总量的70%以上,加上羊肉收入,创经济效益亿元以上,使陕西成为闻名全国的“奶山羊之乡”。

七十年代,他走三部(农业部、轻工业部、商业部),涉数省,倡导成立了全国奶山羊领导小组,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奶山羊研究室,建立了西农、陕西千阳和山东栖霞全国三大纯种莎能奶山羊基地,从此,开创了我国奶山羊事业的新纪元。

八十年代,他不顾年迈体弱,拖着多病的身躯,拄着拐杖,为奶山羊事业奔波、呼唤。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了发展奶山羊,提高全民的蛋白质营养水平的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在他生命垂危的1990年,还深入到羊群中,望着他亲自选育的奶山羊倾吐真情:“我舍不得离开你们!”一只只天真活泼的奶山羊仰着头凝视着刘教授,“母子”感情难舍难分。可谁能知道,这是刘教授和它们的最后一次见面。

1990年5月,刘教授第二次住进了医院,在病榻上,他以极大的毅力和强烈的使命感提笔为文,给养羊联系点上的地、县、乡领导写信,谈自己对发展奶山羊事业的看法;他还“违犯”院规,约请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到医院商定发展奶山羊科研承包事项;他从长计议,专门备了个录音机,把对搞好奶山羊的科研、推广设想、建议录在磁带上,唯求“当世上没有我的时候,留下一点东西,为人民做一点最后的奉献”;临终时,他笃情绵绵,提出了葬我于陇县,“与青山相伴,与羊群同乐”的遗嘱。

魂绕黄土地 为农民致富

让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迅速走上致富路,一直是刘教授孜孜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一方面大力发展养羊事业,另一方面又积极组织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全面改造,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开辟了一条更为广阔的道路。

陕西省陇县唐家庄乡跃先村,是个典型的山区村。长期以来,跃先村搞农业是“薄地收大片,开荒不增产,恶性大循环”,农民群众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1986年,刘荫武教授和李震中教授等科技人员,为了改变跃先村的贫困面貌,足迹遍及陇县的山山峁峁,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选择跃先村开展了生态农业试验研究。针对该村粮食生产上存在土地瘠薄、产草量低、天然草场面积不能充分利用等问题,提出了“种草——养羊——发展粮食”的生态农业路子。经过5年艰苦攻关,到1991年底,全村造林1050亩,连前累计,人工造林达2560亩;新种草447亩,农田种草面积959亩,人均2.5亩;封山治沟,综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6平方公里,从而使发展农牧业的基本条件有了很大改观。在改善农牧业基本条件的同时,大力发展以奶山羊为主的畜牧生产,到1991年,奶山羊由31只发展到221只,年均产奶2万多公斤,5年内出售肉羊356只,良种母羊82只;大家畜存栏112头,净增74头。畜牧业产值6.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8%。1991年,粮食播种面积1050亩,在比1986年减少35.3%的情况下,总产17.24万公斤,平均亩产160.9公斤,分别比1986年增长38.5%和107%,村民人均纯收入791.4元,比1986年增长3.5倍,超出全县平均数的28.6%。跃先村靠发展生态农业走上了致富路。跃先村“生态农业”建设的试点成功了,这是刘教授人生旅途中奉献给人民的最后一份科技成果。它是“科技兴农”开放的一枝奇葩,是写在陇县大地上的一篇“优秀论文”。

刘荫武教授的崇高风范感人肺腑,他逝世后,人们依其遗嘱将他的骨灰安放在跃先村,以慰“永远和山区群众为伴,与青山羊群同乐”之夙愿。陇县人民把不尽的哀思注入一行行的碑文中:“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刘荫武教授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表达了陇县人民对刘教授可亲可敬的心情。

8fb9640c48f90f09b8a472b8e8709d91.jpg

西农动科师生在宝鸡千阳县刘荫武墓地缅怀刘教授

刘荫武教授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在西北这块黄土地上,为振兴我国农业科教事业,呕心沥血,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了整整半个多世纪,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给我们树立了学习榜样。

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无限热爱,对科学事业执著追求,对工作高度负责,他一生走过的历程和创造的业绩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充分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科教兴国的博大胸怀;在他人生旅程中,彰显了我国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彰显了我校专家教授“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西农精神。

红足1世足球网址大全(China)最新App Store
Baidu
sogou